徐典波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客戶端 2025-07-22 13:22:10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徐典波
盛夏平江,熱浪如潮漫過街巷,尤?藝術空間藝術熱潮涌動。這座南方縣城,刮起一股藝術之風。
7月18日晚,仰望高原——余含兮油畫藝術平行展如期啟幕,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新加坡楊·畫廊展場遙相呼應,完成一場跨越山海的藝術對話,也引來自世界各地藝術愛圍觀和熱議。
“繪”當凌絕頂
記者走進尤?藝術空間,“高原藝術”氣息彌漫期間,一幅幅油畫作品整齊排列畫作尺幅不一,大的氣勢恢宏,小的精致細膩。每一幅畫都像是一扇窗,透過它們能看到西藏的壯美風情。
這是余含兮第一次將畫筆耕耘的天空帶回故土,終于在故鄉(xiāng)的目光里,鋪展開一片精神的高原。49幅西藏寫生之作,如49扇窗,引領藝術愛好者走近余含兮和他的油畫藝術,窺見那片離天最近的土地。
在余含兮展出的畫作中,朝圣路上的藏民磕著長頭,堅定眼神如破云陽光直抵心底;高原格?;ò愕牟刈迮?,向太陽展露柔姿,對雪山盡顯堅韌;紅衣喇嘛合十誦經,聲音穿透時空,神情寧靜篤定……
在中國當代油畫藝術的版圖中,余含兮無疑是表現(xiàn)西藏題材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將8次深入西藏的赤城,凝練成筆下的光影,以其鮮明的形象和風格特征,確立自己在當代油畫中真實、獨特的位置,更以其對藝術形象的塑造,反映他所追求的藝術世界。著名藝術家水天中評論說,余含兮以華麗的光影處理,使艱苦的生活跋涉富于樂觀主義色彩,這像是在人們競相強調邊陲生活的嚴峻與神秘的干涸中灑下的一陣雨滴。
談及與西藏的緣分,余含兮深情依舊。他記憶猶新:“第一次跟著老師進藏是2001年,那時還很年輕。藏族同胞的眼神、袖口磨出的毛邊、轉經筒磨亮的銅軸…… 這些細節(jié)像釘子一樣釘進我心里,當時就覺得,這輩子非畫西藏不可。”
這一畫,余含兮就是二十多年。他說,這片土地的魔力,是讓你見過一次就再也忘不掉。這次將多年創(chuàng)作匯聚成展,既是把高原的饋贈帶回故鄉(xiāng),也是用畫筆向養(yǎng)育自己的平江交出一份特殊的“家書”。
“繪”當凌絕頂!
多年前,余含兮的一幅西藏題材的畫作《扎西德勒》(之二)參與北京保利拍賣,拍出200多萬,創(chuàng)下全國青年油畫家拍賣高價之一,引起世界收藏界的關注。
《扎西德勒》是余含兮用兩年多時間,不斷完善才得以最終完成的力作。構圖以排列的形式展開,壯觀的場面組合錯落有序,人物形象刻畫獨具匠心,尤其作者對光影的刻意把握,使凝重的畫面綻放出華麗的光彩,使莊重的黑紅兩色在視覺感受中又增添一層神秘和表情。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陳文驥曾高度肯定說,余含兮以飽滿的熱情描繪了一幅動人的富有宗教色彩的詩意畫面。作品從構圖、色彩、人物造型和內在的精神氣質中表現(xiàn)出畫家深厚的油畫功底和人文氣質,也顯示出畫家生命的脈動和他的藝術理念。
歸來仍是少年
要了解余含兮為何如此喜歡畫西藏,與他近距離接觸,似乎一切都了然了。
余含兮身高八尺,留著小胡須,他為人謙和,總是帶著標志性的微笑,平常話不多,但談起畫畫立馬正襟危坐,娓娓道來,似乎有說不完的夢想,眼神里透著微光。
余含兮,1976年生于革命老區(qū)平江縣三市鎮(zhèn),曾是田埂上握著畫筆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也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國藝術設計大師周令釗先生的正宗同鄉(xiāng),曾得到了周老的賞識與提攜。
小時候條件不好,喜歡畫畫的余含兮總以沙地為畫布,以枯枝為筆,畫汨羅江,畫動植物,畫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畫眼中的美好世界。他初中讀了一期就綴了學,后學過木工,又進城打過工,因酷愛畫畫,還是插班于平江政協(xié)學校美術專業(yè)。在山野、田間、學校的勞作空隙和學習中,他完成了基礎訓練。
要么戰(zhàn)死沙場,要么回到故鄉(xiāng)!當時,年輕的余含兮隱隱覺得,藝術家也應該是一個戰(zhàn)士,更需要行走,不安于現(xiàn)狀的他,想到讀中央美術學院,于是成為北漂路上追逐藝術微光的青年。
1995年,經歷無數(shù)次碰壁后,余含兮憑著執(zhí)著和才華,終于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生油畫專業(yè)插班學習,開啟他的藝術之路,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細心觀察的人會發(fā)現(xiàn),余含兮的右手與左手有區(qū)別,不是形狀而是膚色。他的右手有一塊塊形狀紅斑,拇指和食指尤為突出。問了很多回,他才肯跟記者揭秘,一張畫畫下了來,有的時候要堅持一兩個月,日夜沒完沒了地畫,手的皮膚經常被顏料長時間腐蝕,于是形成了特殊的印記。
余含兮用飽含印記的手,創(chuàng)造驚艷世間的藝術圖景,默默負重前行。
2002年,余含兮的作品參加第十屆全軍美展,2003年,他的作品參加中國第三屆油畫展,并在香港舉辦個展,2004年,他的作品參加第十屆全國美展,作品被多個國內外畫廊收藏……
余含兮成名后定居北京,不忘的還是家鄉(xiāng)。在他的帶動下,老鄉(xiāng)戴平均、李勝民等青年畫家走上了專業(yè)畫家創(chuàng)作之路,家鄉(xiāng)也涌現(xiàn)了一批農民畫家,相繼舉行《我們的父親母親》《平江首屆農民畫》畫展,頻頻出圈走紅。
一個文化IP在平江崛起,吸引來自世界的目光。國際原生藝術研究權威學者、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外籍教授柯林·羅德慕名而來,他贊嘆,在世界上許多地方不乏這樣的案例,很多鮮活的繪畫都出自未受過專業(yè)美術訓練的農民或工人的雙手。對于業(yè)內人士來說,能看到這些發(fā)自內心的畫作,不僅是一種樂趣,而且還具有啟發(fā)性。
歸來仍是少年。余含兮的藝術之路,是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藝術家中的典型代表。他堅忍執(zhí)著,專注藝術夢想,不斷推陳出新,奔跑在藝術的征途上。
著名作家彭見明也是余含兮的同鄉(xiāng),一直關注余含兮的藝術之路。彭見明說,如果你在青藏高原有過呼吸艱難卻又無法拒絕的行走,而且隱隱感觸到她貼近天堂的無處不在的心跳,再讀余含兮的藏地描繪,已不見筆墨,你看到讀到悟到的是無盡的廣闊、曠古的寧靜、暖心的吟誦、不息的祈音、彌漫于天地的神性。
新聞多一點:余含兮作品選登
(視頻拍攝:平江融媒體中心 鄧婷)
責編:吳天琦
一審:吳天琦
二審:徐典波
三審:姜鴻麗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客戶端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