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 2025-07-11 09:06:08
編者按
暑期已至,正值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古老的紫禁城再迎游客高峰。但你知道嗎?古老的皇家建筑背后,不僅承載著六百年的歷史記憶,更隱藏著明清宮廷不為人知的隱秘生活細節(jié)。
近日,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的全新力作《故宮生活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以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豐厚的文獻資料,輔之以300余張珍貴圖檔,帶領讀者走進故宮的隱秘角落,揭開明清皇家的生活百態(tài),書中的很多歷史細節(jié)鮮為人知,屬于首次披露。
文|周乾
如今的故宮博物院中,仍有將近兩百只貓,這些依然“駐守”在宮里的“御貓”,早已不再是皇家盛寵。它們都是當年的故宮貓后代嗎?在宮中過著怎樣的日子?
在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眼中,這些故宮貓堪稱宮里的“夜班警衛(wèi)”。它們白天懶洋洋的,可一旦故宮閉館后就精神起來,開始到處“巡邏”“放哨”。當宮門一層層關閉,這群行蹤莫辨、“執(zhí)勤”時間莫測的“編外員工”便出沒于紅墻黃瓦間,在夜幕中開啟捕鼠模式,不負“貓保安”之名。紫禁城七十二萬平方米的范圍內,沒有發(fā)現(xiàn)過一只老鼠,也沒有出現(xiàn)過古建筑木構件被老鼠咬壞的情況。故宮的同事們都戲稱這群貓為“大內咪探”。
故宮貓是有靈性的,它們不怕人,一招呼就會圍到游客身邊。這些貓很懂事,特別愛干凈,會定時定點解決“個人問題”,從不給保潔阿姨添麻煩,也從不毀壞公物,更沒有騷擾過游客。
故宮貓每天接觸最多的人,大概就是喂養(yǎng)它們的故宮同事。故宮人在工作之余,總不忘逗逗貓。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文物修復師們的日常就是“閑來打個杏兒,逗逗御貓的后代”。每天,青銅器修復師王有亮和摹章高手沈偉都自覺承擔起喂貓的職責。連《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片場工作人員都知道,想逗貓,可以去當時摹畫室所在的第四進小院找找看;而屈峰主任總會貌似委屈地抱怨收留許多“別人養(yǎng)著養(yǎng)著不要了送給我們,最后慢慢養(yǎng)著養(yǎng)著就成負擔了”的動物,下班時,他不會忘記拎鳥籠回屋,否則“第二天你可能見到的只有幾根鳥毛”。紀錄片中,風扇呼呼地吹,樹葉沙沙地響,貓兒睡成一長條,毛颯颯地飄,它們乖巧地靜候在主人身邊,成了宮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御貓”光環(huán)吸引著大量來故宮“擼貓”的游客,甚至有人會將貓送到宮里“放養(yǎng)”。但不得不說,故宮貓的生存現(xiàn)狀令人擔憂。因為不管“故宮”的光環(huán)有多大,也改變不了故宮貓屬于“流浪貓”的事實。它們沒有固定住所,沒有固定食物。這里的環(huán)境看似清幽,但并非適合貓兒生存的樂土。我們部門所在的小院內有三只“御貓”,大家叫它們二花、三花和土肥。土肥的臉上常年長著貓癬,二花和三花也常常因為和院外的貓爭地盤、爭食物而受傷。宮里的醫(yī)療條件有限,貓兒生病了自個兒常常找個地方躲起來,很難配合治療。
借用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的話說:“要把一座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要讓每一個來到這里的觀眾有尊嚴地參觀,同時也要讓流浪貓繼續(xù)有尊嚴地在故宮生活。”我想,這既是所有愛貓人士的共識,也是所有故宮貓今生的夙愿。
責編:劉濤
一審:黃煌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