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戶端 2025-07-05 15:53:35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王甜
四千多次的日升月落,丈量過泥濘田埂上深嵌的家訪腳印,也輝映著城市窗臺邊不眠的備課燈光。從炊煙裊裊的村小講臺到書聲瑯瑯的城區(qū)校園,她將十六載韶華化作風帆,在鄉(xiāng)村教育的江河與城市教育的星空間擺渡。粗陶罐里插著的野山菊與辦公桌上立著的小擺臺,共同訴說著她跨越城鄉(xiāng)的教育故事。
她,就是婁底大科小學教師梁越輝。
守望鄉(xiāng)土:一盞照亮山路的燈
2009年的秋雨時節(jié),以全區(qū)第二名的成績考入教師編制的她,踏上了通往石井鎮(zhèn)河北小學的蜿蜒山路。背著塞滿繪本的背包,踩著泥濘的陡坡,在晨霧中叩開了鄉(xiāng)村教育的大門。面對濃重鄉(xiāng)音,她逐字逐句示范朗讀;針對作文空洞,便引學生觀稻穗垂珠、看溪流凝脂,讓作文本躍動田野的呼吸;留守孩童眼中閃爍的孤獨,被她織入慈母般的暖意,點亮盞盞心燈,放飛留守歲月的斑斕夢想。
2010年,梁老師走進石井中學的斑駁校門。面對農村少年的叛逆頑劣、桀驁不馴,她以閱讀養(yǎng)性、以規(guī)矩塑形、以德育鑄魂。她因材施教,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她總能讓《岳陽樓記》的憂國精神叩擊少年心扉,令《少年中國說》的鏗鏘字句震顫人心。
某日街頭,身著警服的青年攔住了她。這個曾讓各科老師頭疼的“混世魔王”,如今正襟向她敬禮:“梁老師,我們班四十五人,至今沒有一人觸碰法律紅線。”
最令她欣慰的是,十年后,那個曾在《十月圍城》片尾淚光顫動的少年叩響她家門扉:“老師,您說‘真正的英雄不在史冊里,而在少年眉峰上’。”他撫過軍裝上的金星,眼底的星光灼灼如燎原的星火:“當年您栽進我骨血里的那顆種子,如今長成白楊了。”
這樣的故事在她16年教學生涯中不斷生長,正如她始終堅持的理念:“教育不是塑造完美工具,而是培養(yǎng)有溫度的人?!?/span>她所帶的班級多次被評為“文明班級”“先進集體”。她自己多次被評為“常規(guī)工作先進個人”和“優(yōu)秀教師” 。
破繭成蝶:一簇點燃希望的火
2014年調任城區(qū)長井小學時,梁老師敏銳捕捉到教室里的困局:規(guī)整的課桌前,幾十雙眼睛正被傳統(tǒng)課堂的繭房悄然束縛。她剪開教學改革的第一個豁口——《再見了,親人》見面課上,學生圍坐成六人小組,孩子們通過角色扮演爭論“大娘為何冒險送打糕”。次年春天,她執(zhí)教的《凡卡》研討課:學生們自主設計的“時空郵筒”里塞滿寫給主人公的信件,成了婁星區(qū)的“最美課堂”。
黑板右側的“星輝圖譜”見證著這場靜默“革命”。每周五放學前,孩子們總會仰著脖子數彩星:“梁老師,咱們組比上周多掙了兩顆辯論星!”流動的星光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如同蒲公英種子,飄向整個校園。教學研討會上開始頻繁出現“小組合作”、“任務驅動”等新鮮詞匯。
這個總在深夜亮著臺燈的教師,自身就是終身學習的典范。2018年秋,35歲的她重新走進大學課堂攻讀碩士研究生。她邊讀書,還邊教書,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探究教書育人的新路徑。
榮譽墻上,有她曾獲得的區(qū)級“高效課堂”教學競賽比武一等獎,“最美課堂”教學競賽一等獎,“好課堂”教學競賽一等獎;有她在婁星區(qū)千人教學大比武競賽中,摘得的桂冠;還有許多在省、市、區(qū)級備課、說課、課例、微課等教學競賽活動中取得的佳績。她還曾連續(xù)兩年被評為校級“骨干教師”,“課改積極分子”,被學校授予“教學能手”稱號。
春風化雨:一池永遠溫潤的泉
“教育是慢節(jié)奏的藝術”是梁老師的座右銘。辦公桌抽屜里的師生對話本,珍藏著與每屆學生的心靈密碼。任教婁底大科小學時學生雨涵曾是學校有名的“刺頭”——他用拳頭“捍衛(wèi)”存在感,在師生間筑起無形藩籬。梁老師接手后,每周找他談心,以故事化雨,用文章解冰,終讓少年的心田春風意暖。在學期末的素質報告冊上,她鄭重寫下:“孩子,你發(fā)現了嗎?你變啦!你不再是那個令老師蹙眉、讓同學卻步、使父母揪心的雨涵......請繼續(xù)相信:你終會成為令人刮目的星辰。”孩子的父親看了將評語拍照分享朋友圈,配文“感謝梁老師!”。
待學生,梁越輝傾注拳拳愛心,對待年輕教師更是一片赤誠之心,她用放大鏡發(fā)現青年教師閃光點,用顯微鏡診斷課堂細節(jié),用望遠鏡規(guī)劃專業(yè)發(fā)展。
2023年秋,師范生葛佳欣初登講臺時的青澀,至今仍在梁老師的聽課筆記里鮮活如初。晨光熹微中,總能看到這對師徒并肩修改教案的身影;暮色四合時,辦公室仍回響著她們模擬課堂的對話。葛佳欣實習結束時感激地說:“梁老師您教會我的不僅是站穩(wěn)講臺,更是如何讓教育在生命里扎根。”
梁越輝先后還帶過實習老師、特崗教師,承擔輔導青年教師的工作,沒人知道她書房凌晨的燈光,如何將教育智慧熬成滋養(yǎng)新苗的甘泉。但是,她“青藍工程”的徒弟曠思敏老師,在各級各類教學活動比賽中獲得多次一等獎;她指導的鄧瑤老師老師的課在婁星區(qū)語文賽課中獲得一等獎;她指導的李翌日琴老師在婁星區(qū)“好課堂”教學大比武競賽活動中榮獲一等獎。
十六年,足夠讓青絲染上霜雪,卻從未冷卻梁老師眼中熾熱的教育之光。當人們問起堅守的秘訣,她總微笑著指向教室里躍動的身影:“你看那些仰著臉龐尋找星光的孩子,我們怎忍心讓任何一雙眼睛失去光芒?”這或許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樣——用生命潤澤生命,以星火點燃星河,在平凡的歲月里書寫著永恒的詩行。
責編:姚昕玥
一審:姚昕玥
二審:肖洋桂
三審:周俊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