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9 15:38:56
每有紛紛的情欲和食欲萌生,都不禁悲從中來。
捫心自問,不過是想和舊友圍坐,端一碗兒時記憶里的干炸整辣椒 (長沙人喊油淋辣椒),拿它和歲月下酒。 選料要講究,必須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自然育秧的薄皮泡椒,柳青色,口感略甜??上?,我手上沒有自留的老種子。市面上的新品種和大棚貨,產地多不在湖南, 大多以產量和利潤為尊,重塑了辣椒原有的味道。更有菜市場大得嚇人的彩椒和菜椒,被化肥催熟后,儼然換了一 副“面孔”。
?我不癡迷遠方,只關注家鄉(xiāng)。你看, 燕子瓦鋪蓋的屋檐下,一根銹鐵絲,牽起游子心。那是懸梁迎風擺的玉米棒子、朝天椒圈和大蒜頭,黃紅相間,看相十足,而這樣獨具風情的辣椒,于我,釋放的是歸家的訊號。
小滿節(jié)氣,溝平河滿。雨水頻襲,不見盛夏的果實, 卻有“人生是小滿,花未全開月未圓”的圓滿和缺憾。倘使走在初夏時的農家菜園里,茄子、辣椒、黃瓜、紅莧菜、 四季豆、黃花菜,望著你,它忍不住接連冒尖露頭,似迎接父母夜班歸來的孩童,真好。
滿園春色里,我獨愛那一味椒香四溢、去濕驅寒的辣椒。其秧苗不似黃瓜需扎藤搭架,攀緣而上。在松軟的青泥巴地覆薄草席,每隔數(shù)十厘米就可移栽兩蔸辣椒秧,細觀之,其秧根部還豎插有兩塊長竹片,原來,是這細心的 農人將辣椒樹、草繩、竹片“合為一體”,以防風吹雨淋致枝敗根歪。
而在湘北地區(qū)的華容縣塔市驛,部分區(qū)域為自然蓄洪故地(指河堤背水面以外,臨時貯存洪水和分泄洪峰的湖泊洼地,歷史上也大多為江河洪水天然的滯蓄場所)。猶記得,外婆家土磚廚房20米開外,有一段人工夯筑的舊防洪堤,1998 年洪水襲來,堤外建筑均被吞沒?;謴蜕a后, 農民多“畫地為圈”種菜,即用機制磚或細長竹扎碼籬笆, 在園內種瓜點豆,自給自足。
因是自然蓄洪故地,江水長年累月的沖擊與浸泡,使得泥中的鈣、鐵、鎂等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富集,也在昔日的長江入湘第一鎮(zhèn)塔市驛,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砂質土壤——青夾泥。和白夾泥、深腳泥、鴨屎泥 (滂泥) 不同, 青夾泥土質松軟,營養(yǎng)豐富,捏不黏手,將泥掰開來看, 其中夾雜有大量風化變白的螺螄殼、貝殼等,春夏之交雨 水豐沛,泥土中也似有人工“過濾器”,輕易不會淤塞,辣椒秧也不至于因泡水而爛根,局部的土壤地理環(huán)境,造就 了塔市驛薄皮泡椒的獨特風味。然而,塔市驛何時開始種 植薄皮泡椒,恐怕還需要有心人考證一番。
湖南湘研種業(yè)的辣椒博士 M 君說,在青夾泥環(huán)境中種植的薄皮泡椒有“皮薄、肉脆嫩、微甜”的特點,果實一般為不規(guī)則長圓筒形,長 6—8 厘米,表皮光滑、色澤翠綠,單株產果數(shù)可達50至60個,其椒蒂自然彎曲帶特殊香味,椒身自帶沖人辣味,而椒尖則藏有一絲甜味,食客能在一種辣椒里,輕松體驗大自然賦予的復合型口味。
塔市驛薄皮泡椒個頭不高,辣椒秧離地三寸高時,就開始分枝和開花結果,側枝和分枝初再長出青椒,垂地時需及時摘去以達到疏果效果,對于多余的側枝,也要及時掐去,否則辣椒苗易長葉而不掛果。
臨飯點了,端起竹筲箕下田溝,隨便可摘得十余個辣椒,洗凈后將辣椒蒂把向里輕沖,再借勢往外拉出,將果體內的辣椒籽傾倒干凈,把辣椒用刀輕輕拍扁,其形態(tài)也由完整變?yōu)樯y,下入不放油的鍋里干炒,放適量鹽,將青味去除后盛出備用。
土菜籽油下鍋,燒熱后倒入整辣椒干煸,上下左右翻 動讓其均勻受熱,并用鍋鏟不斷按壓,增加辣椒與鍋的接觸面積,這樣更易炒熟和節(jié)約時間,一直煸炒到表面微焦, 再到起虎皮斑點時,鍋里開始發(fā)出噼里啪啦的聲響,放些豌豆醬或麥醬快速翻炒,再放陳醋和大蒜少許,經過柴灶烹飪后的辣椒變得辣中帶甜,口感爽脆,綿而不爛,不僅有一筷入喉、大口吃肉的爽氣,遠遠聞起來,更有一股濃烈的焦香味,不似長沙本地人愛吃的水煮大棚辣椒或燒辣椒皮蛋,純靠些生抽等提鮮。
如今,我們下館子點油淋辣椒或到菜市場買椒烹飪,為何很難尋回兒時味道?辣椒博士 M 君解釋說,首先,種 子一旦脫離原有環(huán)境,果實就會因土壤、水分和溫度變化 而產生口味差異;老種子一般為農民自留種,雖經人工去雜選種,但產量極低,而經過雜交和改良的辣椒,產量高但椒香味不濃;其次,農村種菜多施用禽畜有機肥,無抗生素和激素等化學物質,既無催熟劑,也非大棚和化肥產 物;最后,土鍋土灶炒出的菜鍋氣足,油好人好氛圍好, 上菜就被大家用筷子開搶,當然可多咽下幾碗飯。
到了深秋時節(jié),薄皮泡椒薄軟的果實變得堅硬,顏色也從青色變?yōu)樯罴t或大紅色,辣度也隨之提高,辣椒素則分布在胎座周圍隔膜及表皮細胞中。這時,摘下辣椒洗凈吹干水分后,兩把鐵刀左右開弓,人工將辣椒的形態(tài)解構, 直至由整為碎、汁水溢出,加入適量鹽拌勻后進老壇,密封保存一月有余,一壇色澤鮮亮、壇香十足的剁辣椒就大功告成了。
不過,也有愛鉆牛角尖的老饕評說:“美食偏執(zhí)者和固執(zhí)者都認為,傳統(tǒng)的手藝即是最好的。這類食客,即使是到了美國洛杉磯,也要從湖南帶一瓶剁辣椒下酒?!逼鋵嵅?/span>然,我所追尋的這味提神醒腦的薄皮泡椒,不為烹飪技法而束縛,啰唆言語中,大抵是為將沉睡和裝睡之人喚醒, 提醒自己不忘來時路,走好未來每一步。
作者簡介:熊其雨,湖南華容人,長沙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出版《華容風物集》《江荻新洲》等書籍,曾獲湖南新聞獎、長沙新聞獎。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羊城晚報》《湖南日報》《晶報》《湖南散文》《瀟湘晨報》《大湘菜報》《散文詩》《高中生·職教與就業(yè)》《高中生·青春勵志》《長沙晚報》《今日女報》《株洲晚報》《永州日報》等報刊。
責編:何婷
一審:何婷
二審:丁偉
三審:瞿德潘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