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6-07 10:22:11
譚圣林
假日湘西,晚飯后閑逛,在麻陽福壽廣場,忽聞一片尖叫聲襲來,旋即一團火花躥起幾丈高。不是煙花,是打鐵花,驚艷了夜空。
循著一曲英國搖滾旋律《Drown》,靠近里外各三層的游人,只見兩名赤膊壯漢正在激情表演。左邊一人用形如古時指南針司南的坩泥勺,探入被風箱催拉沸騰的坩泥鍋,勻取一勺紅得發(fā)紫的鐵水,向上拋起二三十厘米。說時遲那時快,右邊手持木棒的漢子搶在鐵水即將灑落的瞬間,猛地直擊鐵水。那架勢,讓觀者感覺鐵水會如棒球旋轉飛遠去,結果卻是鐵花學著孔雀開屏,火樹銀花乍現(xiàn),即刻落入地面灰飛煙滅。隨著打鐵花人一拋一甩,手勢剛柔默契相接,一樹樹火花強力吸睛,撩撥著八方來客的驚嘆情緒。
稍作停頓,主持人高聲提醒“后退三米”。廣場中央兩個飛火輪呼呼旋轉,像陀螺,像風輪,鐵花噴濺。順時針看如金蛇狂舞,逆時針看如龍騰扭腰,一線線,一卷卷,一顆顆,至腳下,至半空,至場邊。偶爾有一粒兩粒落入人群,恰似雪花落灘,碎了,涼了,化了。
更驚險的是,一壯碩漢子揮舞大棒,沿著廣場轉圈,儼然魯智深霸氣出山,熱身耍禪杖,兩端捆綁的鐵花隨動作劃出“8”字軌跡,爆燃像秋收稻田打谷機飛濺的谷粒,直將鐵花“炸”成漫天星雨。恍惚中,令人想起儺戲上刀山刀鋒上無形的火花,下火海腳踏紅燒鐵板冒出的木炭火星。
千年絕技露芳容,疑是銀河炸蒼穹。據(jù)悉,打鐵花始于北宋,鼎盛于明清,系有千余年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流傳于豫晉地區(qū)民間。南有煙花,北有鐵花。打鐵花最初源于民間金、銀、銅、鐵、錫等工匠的祭祀活動。他們以簡單熱烈的鐵水禮花祈福禳災,驅邪鎮(zhèn)宅,期望“打花打花,越打越發(fā)”。
打鐵花時,爐中鐵水溫度超過1600℃,飛入空中爆燃,迅速完成氧化汽化過程,再急劇降溫轉化為微小顆粒,形如電焊碰接時落下的火花。這既是物理現(xiàn)象與化學反應的交織,更是匠人勇氣與技藝的絕美碰撞。
打鐵花這門外來匠藝,已陸續(xù)在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皇都侗文化村、洪江市安江大畬坪安塑碼頭、鶴城區(qū)萬達廣場等處亮相,吸引文旅愛好者,帶動消費熱潮?;饦溷y花不夜天,與湘西地區(qū)的青山綠水映襯,與湘西人滿腔熱血聯(lián)結。
觀看絢爛的打鐵花,不由得讓人想起湘贛邊界炎陵縣十都鎮(zhèn)的客家“火星龍”:舞動起來火星四濺,宛如天女散花,舞龍人身上卻是毫發(fā)無損,與打鐵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湘東火龍,湘西火樹,以火花為媒,將勞動、熱情、勇猛等源自土地的基因,升華為土氣、大氣、美氣兼具的視覺盛宴,直抵人們內(nèi)心的火紅血性。打鐵花,打出的就是這股向上的精氣神!
責編:鄧正可
一審:劉瀚潞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