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夏雨:以藝術之筆繪就革命之花——評話劇《叩響》
湖南文聯(lián) 2025-06-05 09:29:05

話劇《叩響》自登臺亮相以來,憑借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這部由深圳市委宣傳部、贛州市委宣傳部、龍崗區(qū)委宣傳部和尋烏縣委宣傳部聯(lián)合創(chuàng)排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話劇,以毛澤東同志1930年在江西尋烏開展社會調研的史實為藍本,為觀眾打開了一扇通往革命歲月的大門,開場的叩門聲真把我驚到了——咚、咚、咚,不像是舞臺音效,倒像敲在人心上,在舞臺上生動展現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從主題深度來看,《叩響》有深刻的內涵挖掘。它聚焦尋烏調查,不僅僅是對一段歷史事件的簡單重現,更深入探究了“實事求是”思想的歷史意義和科學價值。通過毛澤東同志在尋烏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揭示了其對中國革命斗爭重大問題的深刻思索,展現了他堅持走群眾路線,勇于探索革命新路的偉大形象。劇中最讓我心頭一震的,是毛澤東叩響郭老板家門的那場戲。他不像個大人物,倒像個拉家常的鄰居,揣著筆記本就問起商鋪經營、柴米油鹽。得夸夸這戲的舞美團隊,簡直把1930年的尋烏“搬”到了臺上。在劇情編排上,《叩響》節(jié)奏明快且富有張力。話劇開篇,三聲敲門聲后,扮演毛澤東的演員登場,正戲拉開帷幕,這種簡潔有力的開場方式,瞬間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也與全劇快節(jié)奏的風格相契合。劇中,毛澤東與劉致明因分田、擴紅、是否攻占中心城市等問題展開的三場辯論,被導演和編劇巧妙地融入“群眾抗議分田不均”“受人挑唆搶浮財”等場景,極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并且利用群眾場面與辯論場面的對比,增強了戲劇沖突,凸顯了主題。這種快節(jié)奏的處理方式,既符合人物當時所處的緊張革命情勢,也適應了當代年輕觀眾在互聯(lián)網時代養(yǎng)成的快節(jié)奏、大信息量的信息獲取習慣,讓年輕觀眾能夠更好地沉浸于劇情之中。《叩響》舞美設計極為用心,真實還原了尋烏當地的風土人情,特別是尋烏方言與側屏的翻譯相結合,讓觀眾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1930年的尋烏。舞臺中的門,它們象征著毛澤東開展尋烏調查時叩響受苦受難的人民群眾之門,這些“門”不僅在視覺上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在精神層面?zhèn)鬟f了重要的寓意,成為理解劇情走向和精神內核的關鍵元素。音樂創(chuàng)作同樣可圈可點,曲目元素大多取自民歌,經過重新作詞編曲,與當年蘇維埃革命實踐和斗爭相關的交響樂巧妙融合,在渲染氣氛、推動劇情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演員們的精彩演繹也為《叩響》增色不少。毛澤東的扮演者周志民在《叩響》中展現出扎實的表演功底,將毛澤東同志的睿智、沉穩(wěn)、心系群眾等特質詮釋得淋漓盡致,舉手投足間盡顯偉人風范。留蘇特派員劉致明的扮演者郭振宇,以其深厚的表演素養(yǎng),生動刻畫了劉致明這一角色的特點,將其思想上的“左”傾與在革命理念上與毛澤東同志的沖突表現得真實可信。其他演員們也都全身心投入,無論是古柏、唐安娜等主要角色,還是眾多戲份不多的小人物,都被演繹得鮮活立體,讓觀眾深切感受到那個時代不同人物的命運與情感。話劇《叩響》是一部具有較高藝術水準和思想價值的作品。它以精彩的劇情、出色的舞臺表現和演員們的精湛演技,成功地將尋烏調查這段重要的歷史搬上舞臺,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這段歷史背后的偉大意義和精神內涵。貌似,當劇中那扇象征著調查精神的“門”在舞臺燈光下緩緩閉合時,當代觀眾仍能從叩門聲的余韻中聽見歷史的回響——在信息爆炸卻認知割裂的今天,尋烏調查中“眼睛向下”的求知態(tài)度、“解剖麻雀”的研究方法,恰如穿越時空的精神火炬,照亮著我們破解現實難題的路徑。劇中毛澤東和廣大農民勞動者(包括婦女)交流的細節(jié),與當代社會治理中“大興調查研究”的號召形成奇妙共振,印證著實事求是思想永不褪色的生命力。相信《叩響》將在未來的演出中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為觀眾帶來更多的感動與思考,也為革命歷史題材的話劇創(chuàng)作提供優(yōu)秀的范例。當舞臺大幕落下,那扇藝術化的“門”已在觀眾心中悄然打開——它通向的不僅是1930年的尋烏街巷,更通往每一個人對“從實際出發(fā)”這一真理的重新體認,這或許正是這部作品超越戲劇本身的時代價值。聽說《叩響》還要去其他城市繼續(xù)巡演,真心希望更多年輕人能走進劇場。畢竟,無論過了多少年,“眼睛向下”的求知態(tài)度,永遠不會過時。責編:周聽聽
一審:周聽聽
二審:蔣茜
三審:周韜
來源:湖南文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