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4-18 15:55:47
文丨楊 帆
在吐魯番四月的晨光中,四棵碗口粗的紫穗槐被起重機緩緩吊起,根系包裹著吐魯番市實驗中學老校區(qū)的泥土,穩(wěn)穩(wěn)落入新校區(qū)立德廣場的樹坑。師生們屏息凝視,仿佛看見一段跨越廿六載的時光,正以根脈相連的方式悄然延續(xù)。作為湖南第十批援疆工作隊隊員、吐魯番市實驗中學校長,我深知這不僅是樹木的遷徙,更是一場關于教育使命的生動隱喻。
老樹新枝:一場跨越二十六載的“救贖”
2023年5月,初到實驗中學時,最令我震撼的便是校園里那四棵盛放的紫穗槐。春日里,紫色的花穗如云似瀑,香氣馥郁??善婀值氖?,四棵樹的樹干卻歪斜扭曲,靠支護才勉強站立??倓仗幍睦蠋煾嬖V我,早年因疏于養(yǎng)護,加之吐魯番狂風肆虐,它們便長成了這般模樣。每每路過,我總忍不住駐足沉思——這些樹多像成長中的少年啊!若無人扶正根基,任風雨侵襲,再美的花枝也會失去挺拔的姿態(tài)。
今年恰逢學校遷址新校區(qū),我便動了心思,提議將老校區(qū)的紫穗槐移栽至此。不僅因它們承載著實驗中學辦學二十六載的校園記憶,更因我想借此機會“修正”它們的生長軌跡。正如教育者的使命,是為每一株“幼苗”培土固根、扶正祛邪。
儀式背后:泥土、清水與紅絲帶里的傳承
移栽儀式上,師生代表們用取自老校區(qū)的土壤填埋樹坑。校領導培下第一鍬土,教師與學生代表依次添土,層層疊疊的泥土中,凝結著代際相承的溫情?!案}相連,沃土育新枝!”當清水澆灌樹根,紅絲帶上寫滿“我與實驗中學共成長”的寄語時,無人機盤旋升空,定格下“紅色年輪”的壯美畫面。
這場景讓我想起高三女生祖拜旦。前些日子,她因人際矛盾深夜向我電話求助,眼中噙著迷茫的淚。通過一次次談心、一場場班會,她終于融入集體,成績也突飛猛進。成人禮那天,她將紅絲帶系在老槐樹上,寫下“感謝老師為我扶正人生的枝干”。
園丁使命:在邊疆大地書寫“立德樹人”
吐魯番的晨風依舊有些涼意,但新校區(qū)的紫穗槐已挺直腰桿。這不禁讓我想到教育的力量——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品格的塑造。那個曾經被我校園巡查時在廁所撞見抽煙的男生伊克散江,嚴厲批評后,又陪他制定未來的學習計劃,當我在校園里再一次遇見他,收到的是他明朗的笑容和主動的問候;曾經,偶有清晨,電話驚醒還在睡夢中的我,話筒那頭傳來學生焦慮的傾訴……這些片段,恰如園丁修剪枝杈的過程,雖需耐心甚至陣痛,卻能讓生命向陽而生。
作為一名教育系統(tǒng)援疆隊員,我深知邊疆教育的特殊意義。這里的孩子如沙漠中的胡楊,只要給予足夠的養(yǎng)分,便能向下扎根、向上擎天。建校二十六年來,一批批湖南“四有”好教師跨越關山,奔赴邊疆,用智慧與汗水托舉起無數(shù)孩子的夢想,實驗中學實現(xiàn)從簡陋平房到現(xiàn)代化校園精彩蛻變,這無不凝聚著湖南作為對口援疆省份的傾力支持與教育援疆的使命擔當,它既是湘疆兩地教育協(xié)作的豐碩成果,也正是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新時代新疆教育跨越式發(fā)展的生動縮影。
未來可期: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望著新校區(qū)挺拔的紫槐,我仿佛看見未來的邊疆學子——他們眼中有光、腳步堅定,在實驗中學“全市領先、全疆一流、特色鮮明”的辦學目標引領下,正成長為建設新疆的生力軍。而這座承載光榮傳統(tǒng)的新校園,也將如天山雪松般巍然屹立,見證更多“人生第一??圩印北秽嵵叵岛谩?/p>
自治區(qū)即將迎來成立七十周年,七十載風雨兼程,這片廣袤大地上的每一寸進步,都離不開教育的深耕。作為一名援疆教育人,我愿繼續(xù)做那培土的園丁,讓教育的根脈在這片熱土上綿延不絕,讓每一棵樹苗都能筆直生長,最終連綴成蔭,澤被未來。
(作者系吐魯番市實驗中學校長、湖南省第十批援疆隊員)
責編:廖慧文
一審:廖慧文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